意识、人工智能与建模

《天衍智宇宙智能论》新理论成果之一
GodMaker

一、物质与意识

1、朱熹客观唯心观:“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是第一性;气是创造万物的材料,受理支配,是第二性的。

可以形象化映射为:主体是一个空箱子,通过外物的不断装入,才可以成就智能体的认知体系。

2、王明阳主观唯心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可以形象化映射为:主体中已经存在一切事物,通过外界事物来不断激活而形成智能体的认知体系。

3、唯物主义观: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可以形象化映射为:主体是一个空箱子,物质世界投影一个物质侧面到主体空箱子中,形成特定的认知体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物质的特定副产品。

4、天衍智宇宙智能论的物质意识观

①宇宙本质是一个黑匣子,我们所认知的宇宙世界,是通过我们人类自身这个特殊窗口所映射出来的。

②物质生长出意识(功能逻辑与自演绎系统),意识镜映出物质存在(现象与特征)。

③现有所谓的宇宙存在,本质都是人类群体在历史长河下,针对客观宇宙的意识认知的累积和演绎;其中能正确反应宇宙客观逻辑的,就成为了科学体系。

④物质与意识构建一个阴阳共生体,其中意识为阴,物质为阳;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力量转换将经历三个过程:工业文明之前、工业文明期间、未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5、宇宙世界整体逻辑图

宇宙世界,包括二大体系:能量物质世界——物质,虚拟演绎世界-意识。

二、意识、概念与思维

1、意识与概念

①概念的本质源于自我的体验和认知模型(模型是人类意识可以量化表征的体验)。

②元概念是指能够在特定群体中形成类似体验并可以传递的概念,人类对概念的理解本质是针对元概念的理解,非元概念的概念,是废话(废词)与特定个体的意淫,是其他主体所无法理解的。

③以“甜”为例,其语义本源是以大家具有同样的味道体验为基本参考的;但是事实上,不同个体针对同一个物质的甜的判断却是不一样,同一个东西,某人体验甜,但是另外一个人体验不甜。

④人类教育的本质与捷径,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孩子)获得最合适与精准的认知体验。

2、意识与我

①本我(黑匣子)、自我(内心世界的体验与对自我所形成的模型)与他我(外部世界体验所形成的模型)。

②意识的核心内容就是自我的主体性,主体是自我的意向,主体性与意向是生命体成为一个主动系统;当生命体无法主动应对之时,就是生命体死亡之际。

③大家对“我”的认识是非常不完整的:大部分的我,只有极小部分才会有“自我”与多个“他(她、它)我”;当一个人的“他(她、它)我”累积到一定层次,就会成为大师、大仙…; “本我”是至高层次,孔子、老子、耶稣、释迦摩、牛顿、爱因斯坦之类才算是初步进入到“本我”阶段。

3、智能与思维

①思维就是基于意识的自我演绎,是自我在意识虚拟世界中的运动代名词。

②心理的本质是意识思维活动下自我内在体验的部分。

③人类个体在能量物质世界中形成运动,在语义虚拟世界中形成思维。

4、意识的自我与性本私

①主流哲学界争论的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②从意识的自我逻辑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性本私”,每个主体的自我事关“性本私”,而无善恶。

③“性本私”与他人的利益冲突或有益时形成善恶。

④性的私是由每个生命智能体独立的主体性的需求与互动演绎所决定的。

三、神经、生命体、智能体与仿真智能

1、基于神经元的生命智能体的基本逻辑

①凡是带有神经元的可自演绎生长的有机物系统,就是生命体。

②每个生命体都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体现为,具有意识,形成自我、主体性、自我的意向以及语义虚拟世界,能够映射出特定的宇宙规律。

③每个生命体的本质不是物质体系,而是一个基于意识认知基础上的自我主体性功能逻辑系统,这也是人类智能的本质。

2、人类欧拉智能体与人类朗格朗日实体

①人类欧拉智能体是指:人类个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中微观物质成分,永远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单个生命体的性格、喜好、特质、能力、姿势、行为、反应模式等,则会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具有一致规律的功能逻辑体系,即人类智能。

②人类朗格朗日实体:是指人类整体的存在与生命过程的时空轨迹,遵循类似流体中的朗格朗日法原理,形成了人类生命体过程人类朗格朗日实体的表征物质整体。

3、脑神经的功能区研究与意识的关系

①脑神经功能区研究得再好,本质只能有利于治疗对应的功能病和辅助与人类的智能产品;但是这个功能区为什么会产生功能?这个功能区如何产生意识等问题,是不会有实质性贡献的。

②类似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由大量的逻辑门所组成,不同的功能操作,必然在特定物理芯片元件位置形成相关热、微电流等体现;如果是外星人永远不知道图灵机的存在(类似于宇宙相对于人类这个黑匣子一样),则针对这种相关物理化特征的采集与检测,则这种采集与检测到的相关信息,对揭示智能手机原理是毫无意义的。

4、人工智能的实质是以电子元件为主体并集成各种传感器与操作物质媒介等于一体的智能系统,不管其具备怎样的智能性,都不是独立于神经元人类生命体之外的智能,都是按照人类所认知宇宙逻辑世界所演绎,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即仿真智能:

①他源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②人工(仿真)智能的未来主体方向是平行人;有无限多个我,儿子的平行智能爸爸我;妈妈的平行智能儿子我;妻子的平行智能丈夫我;公司的平行智能董事长我等。

③人类的永生,本质是意识智能功能体系的传递,而能量物质系统可以是无限迭代与替换的。

5、自我主体性功能逻辑系统与人工智能三大主流原理的剖析

①符号主义理论,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也称逻辑主义;显然基于符号的推理具有很大局限性,比如“海很深”,“建筑物结构与上水下水管道之间的空间关系”,无法用符号推理;前者需要构建类比模型,后者需要构建建筑BIM模型。

②行为主义,是基于机械运动、控制论的原理,构建特定环境下实现运动与互动响应的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也称功能主义;显然智能机器人的运动与控制领域等典型应用场景的行为主义,具有很大局限性,比如这种行为不具备学习性与自我演绎性,是一种被驱动的预设功能行为,而不是一种发自智能体自我需求的主动自演绎功能行为。

③联结主义,基于模仿脑的神经元连接结构原理、神经元输入响应原理、联结神经元兴奋共振时与联结强度的线性增加原理(赫伯学习定律)等,以及叠加反向传播算法、深度置信网络等算法原理,构建针对特定具有重复性出现统计特征领域的方法来模拟人类智能;显然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领域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学习(联结主义),实现不了模糊漫画类图像的识别、混合语音的学习与识别,更实现不了人类五类感知体系的协同学习智能,实现不了基于知识规则进行问题演绎分析的学习——比如基于地质专业规范知识实现三维地质智能建模的学习等。

四、人工智能、模型与建模

1、人类视觉、声觉针对外部世界特征进行学习、识别,只是人类参与社会与自然的相关活动中的基础部分;在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人与物质工具、人与其它生命体等的相处中,存在大量的人类智能活动:

①面对危险时如何智能规避,需要对危险场景与主体状态及运动轨迹进行三维建模。

②大区域地质空间体结构如何智能化认知,实质就是针对地质空间进行三维建模。

③建筑物构件如何智能化布局,实质就是针对建筑物如何构建三维BIM模型。

④诸如此类,等等。

2、可以说,模型是人类一切智能活动的基础;现有深度学习针对图像、语音特征的识别,本质仅是一个针对可重复同类统计特征模型的建模过程。

3、当前人类智能所依赖的典型模型类型:

①空间模型;

②时序流程模型;

③对象体关系模型;

④概念知识模型;

⑤人类意识情感模型等。

4、在人类社会生产实际活动中,其中最重要依赖的模型是空间模型,包括以下典型:

①地球体模型;

②建筑物模型;

③机械体模型;

④人体模型;

⑤动植物模型;

⑥微生物模型;

⑦自然物质态结构模型等。

5、地球体模型、人体模型、建筑物模型、机械体模型,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频繁应用的模型,涉及到建模难度、模型精度、建模成本、建模周期、所建模型的可专业化价值化应用等深刻挑战:

①地球体模型面临不确定性、大尺度性、几何不规则性、动力系统复杂演绎变化性等的瓶颈性挑战;

②人体模型面临几何不规则性、动力系统复杂演绎变化性等的瓶颈性挑战;

③建筑物模型、机械体模型,面临模型精度、建模成本、建模周期、所建模型的可专业化价值化应用等的巨大挑战。

6、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

①结构受力特性。

②结构紧凑特性(功耗最小特性)。

③结构连通特性,用于流体物流动或运动物运动。

④结构控制特性,包括连通接口的关闭、连接接触结构的切换、柔性终端结构的操控等。

⑤结构联动特性,包括机器传动、整体运动、柔性局部运动。

⑥、结构容纳特性(容器)。

⑦、结构的外观性等。

7、建筑、机械、人体模型的对比:

①结构受力特性:建筑最强,机械中等,人体最弱。

②结构紧凑特性:人体最强,建筑中等,机械最弱。

③结构连通特性:人体最强,建筑中等,机械最弱。

④结构控制特性:机械最强,人体中等,建筑最弱。

⑤结构联动特性:机械最强,人体中等,建筑最弱。

⑥结构容纳特性:建筑最强,机械中等,人体最弱。

⑦结构的外观性:建筑最强,人体中等,机械最弱。

8、物质体的本质空间模型逻辑:

①物质体的本质空间模型逻辑,是以腔体为主体、实体为支撑的混体组合模型的空间逻辑。

②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混合体,都存在一个全包含的腔体模型;腔体模型的壁结构为实体模型;实体模型的微观结构中存在特定的腔体结构。

③BIM主要是以腔体模型为主体,机械三维模型则是腔体与实体都普遍存在的模组合型类,地球三维体模型以实体模型为主体。

④天衍智所打造三维BIM正向设计中的核心基础技术——三维BIM逻辑模型,就是基于这些核心空间逻辑基础上融合建筑规范知识与专家知识等所原始创新的产物。

9、人类智能活动中常应用的抽象概念几何空间的基本逻辑:

①点、线、面逻辑,及三者的拓扑关系逻辑;

②距离尺度逻辑、面积尺度逻辑、体积尺度逻辑;

③连续逻辑、光滑逻辑、边界线逻辑、封闭逻辑;

④逆时针顺时针旋转逻辑、方位逻辑、平面四象限逻辑、空间八象限逻辑、轴线逻辑、方向逻辑、对称逻辑、平行逻辑、相交逻辑等。

⑤可以说,人类各种智能活动,实质就是基于这些抽象概念几何空间基本逻辑,针对特定空间问题进行建模基础上的选择与决策智能活动体系。

10、针对重庆奉节300平方公里的大区域三维地质体智能建模工作的典型模型空间建模问题解读:

①大区域地质精细建模问题,目前已涉及到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孪生城市、生态修复、精准农业、土壤修复、工程建设、基础建设、灾害应急治理、矿山能源开发、水资源开发保护等诸多国家战略领域。

②地质建模问题涉及第四系地质、层积岩地质、侵入地质、岩溶地质、地质物体解译等的各种复杂综合地质原理和模型类型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地质建模不确定性(已知输入样本信息的稀缺性)、空间形态分布的不规则性、地质区域上超亿年时空的复杂系统演绎背景逻辑、大尺度空间特性等,决定了大区域地质建模必然是一个超越传统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范畴,必须借助于创新数学方法与理论、地质专业技术及数据模型的高度逻辑抽象与认知、智能编程与算力的深度融合,才是可以取得取得全面突破的;本300平方公里项目,期待很快就会成为这样的世界奇迹。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